近期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《医疗广告认定指南》,明确医疗广告与科普、信息公示的边界,为行业内容合规发展划定红线。医疗健康广告在此背景下,需以政策为纲、创新为翼,在合规框架内传递专业价值,实现社会效益与传播效果的统一。

一、医疗广告的政策合规要点解析
(一)发布主体的资质限定
《医疗广告认定指南》重申发布主体须为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,从源头遏制违法广告。例如个体诊所、非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发布医疗服务宣传,需通过卫健委备案确认资质后方可开展信息传递,避免无资质主体借“健康咨询”名义变相发布广告。
(二)内容边界的刚性约束
政策明确禁止医疗广告涉及疗效承诺、“神医神药”宣传等内容。合规广告需聚焦客观信息,如医疗机构等级、科室设置、医师资质等公示类内容,不得使用“根治”“最佳疗法”等绝对化表述,也不可借助患者名义进行疗效暗示。
(三)跨部门监管的协同要求
指南厘清了市场监管、卫健、中医药部门的监管分工,形成协同治理机制。医疗机构发布广告前需完成内部合规审核,主动对接卫健部门的内容备案,同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动态监测,确保全流程符合政策要求。
二、健康科普类广告的创意表达
(一)专业视角的通俗转化
依托医学专家资源创作科普内容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懂的表达。例如围绕慢性病管理,由内科医师出镜讲解“高血压用药误区”,通过“动画演示+实景讲解”形式呈现,聚焦疾病预防知识,避免提及具体诊疗服务,符合科普与广告的区分原则。
(二)场景化需求的精准呼应
结合公众健康痛点设计场景化内容,如针对儿童过敏问题,制作“春季过敏防护指南”系列短片。通过还原家庭护理场景,讲解过敏原规避、日常护理技巧等实用内容,结尾标注“以上为健康科普,具体诊疗请咨询专业医师”,明确非广告属性。
(三)多载体的合规适配
在不同平台采用差异化表达:短视频平台侧重“一分钟知识点”碎片化科普,公众号推出“专家问答”深度解读,线下医疗机构设置“健康宣传栏”展示疾病预防图谱,所有内容均不涉及诊疗服务推荐,仅传递公共卫生知识。
三、医疗服务广告的信任度建设
(一)资质信息的透明化呈现
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在宣传中主动公示医疗机构资质、医师执业证书、诊疗科目等信息。例如在官网“科室介绍”板块,同步展示科室备案编号、医师职称及擅长领域,通过权威信息公示增强公众信任。
(二)第三方认证的背书强化
引入医疗行业权威认证作为信任支撑,如在宣传中提及“通过二级医院评审”“获得胸痛中心认证”等合规资质。这类信息需直接引用官方认证结果,不进行夸大解读,以第三方公信力替代主观宣传。
(三)患者视角的真实表达
通过患者体验分享传递服务价值,例如邀请康复者讲述“就医流程体验”,聚焦挂号便捷性、医护沟通效率等客观感受,避免提及疗效相关内容。所有分享内容需经患者授权,并标注“个人体验仅供参考,诊疗效果因人而异”。
四、数字化医疗广告的效果评估
(一)认知提升维度的评估
通过用户调研、内容互动数据评估知识传递效果,如科普视频的“完播率”“收藏量”,以及在线问卷中“健康知识知晓度”变化。重点关注公众对疾病认知、预防方法的掌握程度,而非商业转化指标。
(二)合规达标维度的监测
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展合规自查,如通过内容审核系统筛查绝对化表述、疗效暗示等违规内容。定期导出平台监管数据,分析广告内容的合规通过率,确保传播内容均符合《指南》要求。
(三)服务衔接维度的反馈
通过官方客服、线上留言等渠道收集用户反馈,了解广告内容与实际服务的匹配度。例如针对“体检套餐介绍”内容,调研用户对套餐项目、预约流程的理解程度,优化信息表达以减少认知偏差。
五、医疗广告的社会责任履行
(一)公共卫生议题的主动聚焦
结合公共卫生热点开展公益科普,如在流感高发季发布“科学防疫指南”,在老年健康周推出“居家照护技巧”系列内容。这类宣传不附加任何服务推广,纯粹服务于公众健康需求。
(二)特殊群体的关怀适配
针对老年人、残障人士等群体优化广告形式,如为健康科普内容配备字幕、手语翻译,制作大字版宣传手册。在内容设计上侧重基础健康知识,帮助特殊群体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。
(三)行业乱象的正向引导
通过合规宣传传递正确就医观念,如发布“如何辨别虚假医疗广告”科普内容,揭露“神医义诊”“免费体检”等骗局。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的整治行动,营造诚信就医的市场环境。
《医疗广告认定指南》的出台,标志着医疗健康广告进入“合规优先、价值引领”的新阶段。合规不是创新的桎梏,而是确保医疗广告回归公益本质的基础。当医疗机构以政策为准则,通过科普创意传递专业价值、以透明信息构建信任、以社会责任彰显担当,医疗广告便能真正成为连接医患、普及健康的桥梁,助力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。